杨芙清院士、王阳元院士与学院师生座谈

       2016年10月18日,杨芙清院士与王阳元院士来到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研发楼1401会议室,与在校学生们进行一次亲切又极富教育意义的座谈会。会上,同学们就人生选择、未来个人发展以及学院发展等问题,向两位院士提问,杨院士和王院士耐心地为同学们做出了详尽解答。

2016.10.21.1

座谈会现场

       杨院士从她的读书经历讲起,从清华园到燕园再到莫斯科,杨院士一直怀着一颗感恩国家培养的心在为祖国软件技术创新、软件产业发展、软件人才培养、软件学科建设的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。早在80年代,杨院士就意识到软件产业的人才是未来祖国最需要的人才,而当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,虽然企业反映学生质量很高,但是都需要2到3年的适应期。这说明学生对实际生产不了解,对企业不了解。怀着“希望我们培养的人才马上可以投入工作”这样朴素的理想,杨院士和王院士不断地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,不断向国家献言献策,采用“产学研”的模式,结合计算机和集成电路,提出“创新创业”的办学理念,在2002年创建了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。杨院士一直强调“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,我就要做;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的事情,我们一定要做!”。创新创业是国家当前非常关注的两大主题,也正是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基因。在建院之初,师生共同“创业”,同学们和老师们一起做“监工”,杨院士也亲自爬上脚手架,监督研发大楼的高质量完工。到现在全院共有200多支创业团队。杨院士特别强调,今天座谈会在座的或者不在座的同学都是创业者,我们需要不断地随着国家发展需求,社会发展需求,持续创新创业,培养出、成长为一批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。

2016.10.21.2
杨芙清院士回答同学提问

       当谈到对软微学生的期望时, “德才兼备”是杨院士对学生们的要求。第一是“德”,“德”主要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,要做一个有责任有理想有追求的人,能够承担起国家赋予的责任,肩负起建设世界强国的重担。第二是“才”,“才”是指学有用的知识,具备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有视野。不要只顾埋头拉车也要学会抬头看路,要看得见国家的需求在哪里,要看到学科前沿在哪里,能够提炼国家需求,最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才华实现国家的需求。第三,能够把“德”和“才”结合起来,否则有才无德是歪才。除了这三点之外,杨院士特别提醒大家,身体是最重要的,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,才有可能承担起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。

       接着,杨院士为我们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——如何解决存储器的管理问题,来讲解如何将客观世界的规律变为自己的知识。“以前没遇到过这类的问题,那么就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,存储器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图书馆、旅馆。就以招待所为例,招待所是由一个个房间房间组成,我们假设一个房间住一个人。我知道我的朋友住在招待所,但招待所只有前台一部电话,那么怎么通过招待所联系到我的朋友呢?首先我打电话到前台,告诉前台找我的朋友某某某。前台有住宿登记本,她通过查找登记记录知道我的朋友住在201,这样就可以请我的朋友出来接电话。201是一个房间的号码,房间里住的就是我要找的朋友,这不就是存储器管理吗?”这个例子生动形象的告诉了我们如何从我们生活经验中学习,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是学习的地方,处处等着我们去学习,去总结.

       同学们就如何保持学术上前瞻性的问题向两位院士提问。王院士认为,首先要牢记自己的使命,我是一名教师,我是一名科学家,那么对科技发展就需要抱着前沿的眼光。我们要能够掌握最新的信息,比如我们手下要知道纳米技术的诞生,接着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、理解这些信息,不盲从,做出自己的判断,在敢于保持前瞻的基础上,提出自己的见解。第二,能够看到国家发展总趋势,比如两个百年目标,集成电路产业等,保持清醒的头脑,进行战略性的思考,并且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。杨院士也提出她对保持前瞻性的看法,她认为保持前瞻性要不断学习,认真思考,多与他人讨论。在集众智的基础上,进行实践,在实践中再提出新的问题,所提出的问题又促使我们进行学习,形成良性循环,这样就可以保持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发展的前瞻性。以我们学院的学科建设为例,保持着良好的前瞻性。就以最近十年的软件工程规划,我们梳理了《中国制造2015》中的100大项,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在其中应用体现的,并且分析了中国未来对人才的需求,据此调整学院的课程体系,有了我们现在的五大系,以及相关的专业方向。

2016.10.21.3

王阳元院士回答同学提问

       同学们就人生的困惑向两位院士提问,“我既向往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名仕气节,同时也会担心长期处于弱势位置而永远平凡下去,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会犹豫不决,请问两位老师,这该怎么办呢?”,王院士告诉大家,首先要“坚守理想,不忘初心”,不要过多的考虑名利,而要关注解决实际问题,奉献祖国,坚持理想,锲而不舍。其次,要充分意识到我们目前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,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静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。杨院士补充道,“要几十年如一日一般的做,做一件事两到三年想做成不太可能,我们感觉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冷板凳,现在才开始有些热了。要有坐冷板凳的勇气,要拥有强大的内心。”

       同学们还就学院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把握跨产业、艺术、科学相结合等问题向两位院士提问。杨院士指出,文化底蕴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,不是仅仅学习数字艺术的同学需要提高文化修养,而是全学院同学都要提高,所以我们学院坚持进行素质教育,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——责任意识、服务意识、创新意识、团队意识、竞争意识,以及三种能力——自我管理能力、组织策划能力、社会实践能力。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大家各方面能力,开阔大家的视野以及文化底蕴。杨院士再一次提出对学院同学们的期盼,“希望学院的同学,要好好学习,认真思考,不仅学习专业知识,也要学习中西方的文化,陶冶情操,提高修养,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。这样一来,到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发挥作用,在浮躁的社会中盯得住,要淡泊名利,要能够平静、知足。我希望文化不仅仅是数字艺术与技术传播系同学关注的,更是整个学院同学都关注。”

2016.10.21.4

同学们认真聆听两位院士的讲话

       座谈会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结束了。两位院士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座谈会,不仅解答同学们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困惑的问题,也表达了对同学们更高的期盼,希望同学们能够以“德才兼备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面向国家需求,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化底蕴。相信通过此次座谈会,同学们不仅领略到老一辈科学家的风采,也感受到他们身上对国家的使命感、时代的责任感,这些都激励着同学们为祖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奋斗。

2016.10.21.5
参加座谈会的同学们与两位院士合影